首頁 行業(yè)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

雙眼失明,也無法阻擋他逆襲,這片真勵志!

2021-12-15 13:31:30 來源:人民日報客戶端

天才和瘋子之間往往只有一線之隔。

米耶特出生在波蘭一個普通家庭,十二歲時因為雙眼失明被父親嫌棄,無奈之下,母親只得帶著米耶特遠走他鄉(xiāng),由于無力養(yǎng)活兒子長大,不得不把他送往修道院。

在修道院的日子里,米耶特逐漸展露出過人的音樂天賦,雖然無法看清鍵盤,但對音樂的獨特敏感性,讓其鋼琴演奏水平突飛猛進,成人后更是拿下多個波蘭國內重量級獎項。

作為一部人物傳記片,電影《盲琴師》真實再現(xiàn)了一位音樂天才的成長道路,他從無人問津,到一鳴驚人,直至走向毀滅,一路伴隨他的有朋友,有對手,有情人,更有種種失意和感動。

一、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,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

米耶特雙目失明無疑非常不幸,然而,如果不是因為無法看物,他也許只會像很多普通人一樣平庸的活著,即使有可能走上音樂的道路,卻不一定能夠獲得那么巨大的成功。

視力的問題使得米耶特的聽力完全超越一般人,他能夠輕易分辨出音階的細微差別,那種心無旁騖的生活狀態(tài),也可以讓他全身心投入到音樂的創(chuàng)作和演奏當中,米耶特像一個與世隔絕的孩童一樣,成天生活在自己編織的音樂海洋中,并用自己的激情,感染著每一位聽眾。

影片用很多細節(jié)來表現(xiàn)米耶特對音樂的癡狂。他可以為了音樂創(chuàng)作忘記吃飯,甚至直接睡倒在鋼琴上面,而與樂隊其他伙伴合作時,哪怕只是一個音準沒有到位,都會讓他大發(fā)雷霆,對音樂嚴謹?shù)搅死淇岬某潭?,也使得他失去了很多朋友?/p>

米耶特的性格,明顯可以分為前后兩個階段。成名前的他膽小懦弱,因為殘疾原因,對自己極度不自信,連上臺演奏都唯唯諾諾,生怕別人不能接受自己,而成名后的米耶特卻突然開始變得猖狂,他恃才傲物,充滿叛逆,對周邊人極不友好,這種性格變化看似反差很大,實則從他的成長軌跡中就可瞧出端倪。

從小到大,米耶特就沒有享受過多少溫情,修道院的修女們對他還算照顧,但那畢竟不等同于親情,況且每天還要進行殘酷而單調的鋼琴練習,沒有其它任何業(yè)余愛好,讓他的性格變得乖張而偏激。

成名后的米耶特開始有了生活自主權,他猶如掙脫牢籠的小鳥,想要在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華,同時他也知道,由于殘疾原因,自己不可能被所有人接受,于是想盡各種辦法讓別人記住自己。

米耶特做出的種種出格舉動,根源來自于先天的不自信以及長久以來產(chǎn)生的自卑,背后更是折射出原生家庭教育的缺失。

事實上,無論人前多么風光,真實的米耶特內心卻無比孤獨。

影片有這樣一個情節(jié),米耶特在酒吧結束演奏,由于無法獨自回家,只能在大廳休息室等待朋友,手足無措的他,要求服務生不斷給自己添酒,此時已經(jīng)聲名鵲起的他,一個人坐在沙發(fā)上,顯得孤獨又寂寥,仿佛與整個世界隔絕。

而在完成一次自己深感滿意的創(chuàng)作之后,興奮的他連忙打電話給幾位朋友,希望他們能夠第一時間趕到家里與自己分享,結果朋友們以各種理由拒絕,最后落寞的米耶特,只能到樓下把流浪漢請進家門?;蛟S此時的米耶特已經(jīng)知道,他永遠無法真正融入進這個社會,因為他的想法與思維總是與旁人格格不入,而周邊人也很難理解他的想法與感受。

這也是所有天才的悲哀。他們一出現(xiàn),就注定與常人不同,強大的業(yè)務能力讓他們高高在上,于是或多或少與周邊人群產(chǎn)生隔閡,而天才們大多不善于交際,或許在他們心中,始終認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已經(jīng)足夠,根本不需要看別人臉色,或者考慮別人的感受,正是這種理念的分歧,讓天才們很難找到真正的朋友,在缺乏交流的基礎上,他們的性格開始走向極端,容易

暴怒,情緒化嚴重。

天才們身上的性格缺陷并不由于他們主觀意愿造成,而更多來自于周邊世界對他們的包容,如果能夠多一點理解,或許天才殞落的悲劇就不會頻繁上演。

二、感情中,他永遠像個不成熟的孩子

有人說,愛情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成熟,更可以讓一個孩童成長為大人,可套在米耶特身上卻不適用。在面對愛情、得到愛情的時候,米耶特的表現(xiàn)就猶如孩童一般,任性妄為。

米耶特第一次對女人產(chǎn)生興趣來自于他的搭檔蘇莎,兩人可謂不打不相識,一位瞎子和一位口吃結伴組合,怎么看都像無奈之舉,可兩人硬是靠扎實的業(yè)務能力闖出了一片天地。

如果從性格分析,兩人并不般配。米耶特較為內向,加上不成熟,容易沖動做出過激行為。而蘇莎則屬于御姐類型,性格豪爽,生活放蕩不羈,她不喜歡別人將自己困住,只想開開心心,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瀟灑活一回。

就是這樣一位從未想過結婚的女人,卻把米耶特深深迷住,他不斷向蘇莎表白,甚至委曲求全,可米耶特完全不懂女人的心理,他既不浪漫,也不幽默,更無法給別人安全感,他只是簡單的認為,自己大膽的追求就一定會收獲芳心。然而,現(xiàn)實不是童話,蘇莎還是毅然選擇和他散伙,各奔前程。

就在米耶特變得越來越頹廢、墮落時,一位長相平庸,還育有一個兒子的瑪塔闖進他的世界。米耶特其實很幸運,因為盡管年齡偏大,但瑪塔是一個值得托付終身之人,可米耶特再次展現(xiàn)出自己不成熟的一面,他酗酒,無休止的浪費青春和才華,直到把深愛自己的瑪塔逼走。

所有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悲之處,米耶特最大的問題是不懂什么是愛。所謂愛情,一定要相互包容,互相成就,而不應該總是一方在遷就另一方,這樣不對等的關系注定不會長久。

三、殘缺的英雄依然還是英雄

影片采用非線性敘事,主線脈絡基本遵循米耶特人生中重要的幾個時間節(jié)點,但同時穿插著童年時期的成長歷程及對父母的一些回憶。雖然大量的插敘、倒敘打亂了時間軸,但并不讓人難以理解,關鍵原因在于電影始終把握住米耶特的成長軌跡,即他為什么會成為一個這樣的人。

他雖然自小被父親遺棄,卻在父親將死之時選擇原諒;他雖然對修道院的音樂導師沒有什么好感,卻還是在完成作品之后打個電話告知;他雖然辜負了瑪塔的愛,但敢于認錯將對方找回;他明知道可以恢復一只眼睛視力,卻為了不影響聽力而放棄重見光明。

米耶特就是一個矛盾綜合體,左半邊身體住著天使,右半邊卻被魔鬼纏住,他一邊任性的揮霍著自己的才華,一邊又單純的像個孩子一樣對這個世界充滿著期待。

或許對于米耶特來說,他只想在自己的天地中自由飛翔,不受任何世俗的牽絆,可這個世界除了各種雜事纏身,還有地心引力,所以他只能像折斷羽翼的鳥兒,重重被摔在地上。

影片中有兩處描寫米耶特享受站在窗臺邊的自由感覺,一處是別人在推杯換盞將自己冷落時,他站在窗臺上大笑,仿佛與風、與大自然融為一體,還有一次就是影片結尾,他從窗臺上一躍而下。

米耶特創(chuàng)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名叫《伊卡洛斯》,是一位希臘神話中的人物,因為使用蠟和羽毛造的翼逃離克里特島時,飛得太高雙翼上的蠟遭太陽融化跌落水中喪生,米耶特說《伊卡洛斯》就是他的自傳,他自己何嘗不是想擁有一雙翅膀去逃離困住自己的世界,或許就如那個朋友所說:“他不是跳樓自殺,他只是想飛吧!”

關鍵詞: 這片 雙眼

上一篇:深度解讀《黑客帝國》前傳,人類毀滅天空,最終被機器當人體電池

下一篇:直播預告 | 鄧璐:如何提升拍攝技術?

責任編輯:

最近更新

點擊排行
推薦閱讀